requestId:6883669a963377.58078805.
地點: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
編者按:
“(臘月)二十四,掃房日。”1月21日,是在山西工作兩周的云南省交叉考核組啟程回滇的日子,《中國扶貧》派出跟蹤采訪的兩位記者也將返京。
從1月12日開始,《中國扶貧》記者作為唯一一家獲得授權的新聞媒體,在山西見證了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組山西組和來自云南的省際間交叉考核組的辛勤工作,并參加了汪洋副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
在此之前,《中國扶貧》微信公眾號已經相繼推送了5篇第三方評估工作側記,4篇省際間交叉考核工作側記,2篇汪洋副總理山西武鄉縣慰問貧困群眾紀實和1篇山西渾源縣旅游扶貧工作思考。今天整個省際間交叉考核工作側記的最后一篇文章也將和大家見面。
春節將至,預祝各位讀者福運高升,雞年大吉。
凜冽的寒風,在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肆意地刮著。前一晚,剛剛到達的云南交叉考核組的兩位同志本想晚餐后出去溜溜食,結果走出不到200米,就被冷風趕了回來。
告別北岳恒山腳下的渾源,到達五臺山腳下的五臺縣,寒冷沒有緩解,反而更加肆意妄為。
1月20包養日,包養網臘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8:30,《中國扶貧》的一路記者跟著由云南省財政廳、人社廳和扶貧辦組成的第三小組來到五臺縣東雷鄉進行實地考核。
首先,三名考甜心寶貝包養網核組成員對該鄉的領導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
鄉黨委書記在接受來自云南省人社廳的考核員的談話包養甜心網時表示,鄉鎮干部、駐村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監督和相互學習的關系,他們結合原工作單位的專業范圍,為鄉鎮發展提出了更高視野的思路和好點子,有利于鄉鎮的脫貧發展和更有效地實施管理。如果這些思路和點子能與基層干部的經驗融合,就會碰撞出更有力的火花。
現在,最難解決的不是資金和幫扶措施,而是對于那些在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邊緣的那部分人的界定和如何幫扶那些沒有自生脫貧動力,全靠政府喂飯的“懶”貧困戶。
甚至有些農戶看到貧困戶受到政府幫扶眼紅,爭著搶著當“貧困戶”。只有有效地解決“懶、拿”的思想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靠”的意識,最后形成以“窮”為恥,自立奮斗、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走可持續發展的脫貧路。
村書記在接受來自云南省財政廳的考核人員談話時表示,村里的主要幫扶措施是每年增加一個長期包養項目,確保每個項目都有良好的成效。
村書記2012年任職,包養網2013年就組建了馬鈴薯合作社,帶動貧困戶20戶40人入社,年人均增收1000元。2015年開始運作養牛合作社,以向每戶免費提供五頭牛的方式,吸收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了10戶貧困戶加入,并簽訂飼養合同,規定前三年收益歸合作社,農戶掙工資,三年后牛歸個人,收益歸貧困戶。運行剛一年,就有貧困戶就達到了脫貧標準。
2016年又引進了光伏發電產業,有41戶107名貧困人口受益,年人均增收1300元。另外村里還種植了400畝的油用牡丹,有13戶貧困戶36名村民參加,每年每戶可增收3000元。
整個談話時間大約40 分鐘,由于當天的氣溫驟降10度,簡陋的村委辦公室屋內也十分寒冷,考核員們的手被凍得僵硬,但仍依然堅持完成了所有訪談內容。
9:15,記者跟隨來自云南省人社廳的考核員進行入戶調查。有一戶的家庭情況給記者的印象最深。
這個三口之家屬于一般貧困戶,貧困原因為缺少資金。而對于自身貧困原因,男主人稱是因學和因病造成貧困。“孩子在縣城里上小學需要租房子,每年花費大約2000元,另外孩子是早產兒,身體一直不好。”
記者:孩子現在是否還需要治療或是有什么早產后遺癥?
男主人:孩子不需要治療,但仍需要母親全程看護。所以需要在學校旁邊租短期包養房子。
記者:村里或是附近村有沒有小學?為什么必須要到縣城去上小學?
男主人:村里有小學,但是學生少、教包養網評價學質量不好,所以村里人大多都送孩子到縣城讀書。
記者了解到,根據建檔立卡資料顯示,這戶人家沒有土地,原來兒子在和父母分戶時,并沒有進行土地分戶,原本應該平均分攤的承包地還落在父母的戶口上,兒子租了12畝地種玉包養網米。村里為他家介紹了工作機會,去年掙了5000元,玉米帶來一些收入,再有就是政策性補貼,但刨除花銷一家人依然沒有達到脫貧標準。
“孩子早上8點上學,她要去送;中午1包養2時放學要去接回來吃飯并送回去上課;下午4點放學要再接回家。妻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打工!”男主人說。
1月20日一大早,第五小組的一位成員因感冒加重,退出了當天的進村入戶調查工作。這樣,原本三個人的工作量,需要來自云南省水利廳和省扶貧辦的兩位同志完成。
第五小組一到達村子,就立馬開始了工作。他們拿著村里貧困戶和脫貧戶的名單,按考核要求挑出入戶的包養金額名單。
原本已經快挑完了,村里人給出了一個建議,“我們這里有新村和舊村,一個在公路這邊,一個在公路那邊。你們要挑戶的話,盡量每個人要去的戶都在一個方向,省了兩邊來回跑”。
這一提醒,讓考核人員又得從新挑,一人7戶,一人8戶。《中國扶貧》記者跟著云南省水利廳的同志來到了山上的舊村。
小山村在山谷中包養網VIP,一條公路和一條河在村前穿過。據當地人介紹,這個地方海拔只有600多米,是五臺縣最低的地方。
順著村里向上的石階,考核人員來到了第一戶農戶家,家里只有一位68歲的老人,一直未成家。
進屋前,考核人員看到了院子里正在滴水的水龍頭,他摘下手套,打開水龍頭,捧著冷水查看水質。這位來自水利廳的同志,在山西這些天來最關心貧困群眾安全飲水問題。這個數九寒天,在室外還要用手捧著刺骨的涼水看,讓村里領路的同志很敬佩。
進了戶,溫暖的屋子讓幾個人的眼鏡起了霧,啥也看不清。在記者的提議下,幾個人都摘下眼鏡在屋里的爐火上烤個四五秒,效果立竿見影,包養網這也成為之后進戶的習慣動作。
簡單的寒暄后,考核人員從農戶的教育情況開始問起。老人這兩年一直在包養甜心網村包養網單次里的學校看校,去年,家里的舊房塌了,在學校看校的他躲過一劫,政府將他的房子從新整修了一下,安全住房問題得到了解決。
在安全用水方面,他告訴考核員,村里的水是山泉水,是整個五臺縣最好的水,自來水已經通了20多年,而且還不交水費。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他家里有七八分地,種的玉米賣了150-160元,基本屬于政策兜底戶。
考核員:村里評貧困戶的時候公不公平?
農戶:公平。
考核員:有沒有比你條件差沒有被評上的?
農戶:這個沒有。
考核員:那有比你條件好卻評上的嗎?
農戶:這個就更沒有了。
考核員:這一年村里有什么變化嗎?
農戶: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村里掃大街的天天掃。
在第二戶農戶家,父親來替精神不好的兒子回答考核員的問題。
在交談中記者得知,這個孩子的戶口上就自己一個人。他的房子破爛不堪,沒辦法住人,只能當儲藏間,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父母的照料,兒子的日常生活根本無法保障。只有靠國家發的低保金和殘疾人補貼,還勉強能正常生活。
不過,村里的第一書記和縣糧食局的結對干部經常來他家,這個月已經來了二十多趟。
考核員又問起了這一年家里生活的改變,農戶的父親說最大的變化就是原本進院的自來水現在接到了屋里。
“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聽到農戶說山泉水入戶,考核員風趣的說起了這句廣告詞。
“說實話,政府已經非常好了,我兒子平常吃的這種藥,報銷比例已經達到90%了,這給幫我們大忙了。”父親對考核員說。
考核員說,你們這戶現在基本就靠國家政策兜底,補貼低就貧困,補貼高了就脫包養網單次貧,這樣很被動。還是應該看看養點什么,靠包養網產業包養網脫貧。
在第三戶農戶家,考核員見到的是一對夫妻,他們的兒子已經成家。女主人特意拿出家里的紅包養網糖,為考核員和記者沖了兩杯紅糖水,喝了以后,身上的寒冷一掃而光。
當聽到男主人說頸椎不好,考核員以身說法,“我的頸椎也不行,但越疼越得活動”。
據了解,丈夫已前曾在村里的電站打工干點體力活,但歲數大了,電站也不用了。每年兩人就靠三千多元的各種政策性補貼生活。
在第四戶的窯洞里,老兩口和7歲的孫女在一起相依為命。考核員調查期間,小姑娘一直坐在窗邊的炕上學習,極為認真。
原來,孩子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也離開了這個家。孩子雖跟爺爺奶奶生活,但學習成包養俱樂部績十分優異。
院子里養了兩只小狗,還有一只老母雞,對包養他們的增收起不到任何作用。2016年,他們一家被評為貧困戶,通過各種政策性補貼,勉強度日。
雖然貧困,但學習好的孫女給他們老兩口希望:“娃娃有才,我們借錢也要供他上學。”
第五戶家庭里,女主人患腦梗、高血壓,男主人患腰椎間盤突出。住西屋的他們,屋里只有上午能見到陽光。
老兩口包養app去年靠種玉米只有75塊錢的收入。兜底扶貧,對包養妹他們活下去很包養一個月價錢重要。
第六戶農戶原本想打包養網車馬費工,但一到60歲,外面都不用。他的腳踝處打了一根鋼釘,走不遠也干不了重活,想打工作也打不了。
第七戶家里為了過年,剛剛買了兩大袋子饅頭。記者看到,家里的和面盆里已經結起了蜘蛛網,明顯長期不和面了。
通過交流得知,2015年因為姑娘在上大學,他家被評為貧困戶。2015年下半年,姑娘畢業后在太原找到工作,每月都有固定收入。2016年,靠著包養網站子女每年給的兩三千塊錢和政府給的各種補貼,已經脫貧。
據了解,他家里還有幾棵花椒樹,收了20多斤的干花椒,每斤賣三十多塊錢。這也成為他們家的一筆收入。
在第八戶,家里兩個孩子的男主人還在為孩子的未來發愁。原來,夏天中考的時候,上初三的孩子死活也不去考試。
“我知道他成績一直不好,就說哪怕考個20分也行,但這孩子怎么打也不包養去,沒轍了。”孩子學習不好,做父親的也慚愧,“早知道就好好管了”。
當問到對政府還有什么想說的嗎?他告訴考核員,現在想貸點款,利用村下面的山泉水養魚。他同幫扶的干部還有第一書記說過,他們幫助問了一下政策,并給了一個包養網推薦好消息:“你現在想貸就能貸。”這一個消息,給男主人吃下了定心丸。“明年我在河邊的地里種上玉米,再養點雞和魚,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結束調查工作,已經是正午12點。考核員們在村部匯合,另一位去新村的考核員已經提包養網站前回來,并對鄉書記、村書記和駐村干部進行了一對一談話。談到感受,他說,“這里很重視教育,我去調查的那幾戶孩子考的都是名牌大學”。
對于村子里的人來說,有未來就有希望。村里已經有了過年的節包養網推薦奏,買肉的買肉,蒸饃的蒸饃,但這些身在異鄉,原本和山西扶貧工作沒有任何關系的考核員們在天寒地凍得北方忙活了兩個星期。
在此,《中國扶貧包養》感謝他們對扶貧考核工作的辛勤付出,歡迎你們常回山西看看!
(《中國扶貧》雜志供稿 作者:韓世雄 劉紅濤)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